關于海參為什么是干的這個問題,首先從海參的生物學習性來看,海參有兩個特點:冬眠和夏眠。這與海水的溫度有很大關系。海參每年都有很長一段時間冬眠和夏眠,也就是說海參不是季節性食物,每天都有,但作為一種食療食材,每天都要吃。保存作為一種可持續的食療食材成分是海參干燥的主要原因,因為從海參的食用歷史來看,海參的初始加工過程中不存在造假成分。

一、隨著科技的進步,很多產品的加工工藝都發生了很大變化;唯獨海參幾千年來都是這樣,是這個行業為形成規范;難以壟斷的原因,新的工藝難以推廣。比如說凍干這個工藝,其實這個工藝倒是很不錯。問題在于用于加工凍干的海參的品質般,參齡太短,畢竟如果您是加工戶的話,可能也不會拿好參來做實驗,因此凍干海參就成了廉價海參的代名詞。
二、海參知識的普及力度不夠,這些年國內的海鮮干貨批發市場不少,很多常年吃海參的人都分不清自己吃的是什么海參,形成的一個共識就是海參都是干的。就好像說花生是樹上結的一樣,其實根據海參的加工工藝來說,海參就是分為三種:新鮮海參、半干海參(拉缸鹽)、干海參,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含水量的多少。當然,在新鮮海參到干海參的過程,鹽是必不可缺少的,參考我們家里腌蘿卜干,鹽是海參脫水必不可缺少的東西。而且市面上的純淡干海參也不可能是一點鹽不加,能低于15%就是極品了。也就是說100斤干海參,里面有15斤鹽就已經是最好的海參了。那么有的朋友就會問,鹽分最高能達到多少,只能說人有多大膽,地有多大產,參有多大鹽。自己可以回家做個試驗,把豬肉腌制到最咸需要多少鹽,如果鹽加不進去了,能不能加點糖,如果糖加不進去了,能不能加點食用膠,自行腦補。
三、海參加工成干海參,內在的營養物質發生變化,個人認為是朝著有益于人體的方向變化,國內有的論文證實了這一點,可以類比思考,比如大家喜歡喝的茶葉,比如普洱,黑茶等等,又比如四川的泡菜,剛剛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也有報道,陶肽郎在海參職業生涯中,接觸的腫瘤患者比較多,因為我走的是醫院渠道,醫生在患者做完放化療以后都會推薦海參作為營養干預的食材,也有的人會買新鮮海參來加工,其實新鮮海參是很難消化的,因為特別硬,有過海參加工經驗的朋友都知道,剛剛出鍋的新鮮海參彈性十足,扔在地上可以彈起來,撕扯有力度,試問下,這樣的海參如何消化呢,而且吃海參的大多是體弱人士,當然滋補的也多,海參易于消化是最終要解決的問題,而不是說哪種工藝能夠最大程度保留營養。
問題的關鍵是海參怎么吃才能被人體吸收,干海參就是不錯的方案,個人堅信,古人自有古人的智慧
本文由(世子海參基地)發布,轉載請聯系站長并注釋此處::http://www.jpksk.com/haishen/97235.html